FLEXIBLE JOBS

企業得人 ‧ 人得幸福

2019/3/12

展現女性的美麗 - 百年女史在台灣


得人團隊昨日應邀去參加一場特別的新書發表會「百年女史在台灣」。

這是一系列書的第三本,這一本裡有11個故事。從日本時代,一直到當代。有故去的,也有還在世的。有描寫一個人,也有描寫一個團體。由 11 個不同的女性撰寫 11 個故事。

我最感動的是:
  • 本為清水照子的施照子,在日本時代,以京都千金小姐嫁給時為鰥夫的台灣人施乾,支持他一起救助乞丐,讓他們脫貧有新人生。她陪他一起做了11年。先生早逝之後,她放棄日本籍,留在台灣,又做了50多年的貧窮人事工,直到 2001 年離世。

  • 大甲草帽的催生者洪鴦。她生於清朝,成熟於日本時代。她在 37歲時守寡,跟平埔族學到藺草編織技術,自己進一步發揚獨門手藝。做為一個要養兩個孩子的寡婦,她不藏私地開課傳授給所有的人,成就了大甲跟苑裡的編織產業。

  • 在日本時代能把台語唱盤外銷到中國的台灣第一女高音/流行女歌手林氏好。她16歲結婚,丈夫是從事社會運動的領導人物。婚後 4 年半,先生開始被日本警察關押,25 歲,先生被日本人人間蒸發,她成為撫養二子的活寡婦。也在那一年起,她成為歌手,用聲樂及流行歌聲唱出台灣人的文化尊嚴。她走過日本時期,一直活到 84 歲。

  • 台灣第一個女醫師蔡阿信,寡婦之女,到日本留學西醫。後來回台後,在台中開設清信醫院,從事婦產科,醫有錢人也醫窮人,窮人少收,特別窮的,就免費還送她們兩套嬰兒衫跟煉乳。她是醫生,但不是把醫術當成賺錢工具,而是為台灣訓練了兩三百個產婆,讓千萬個產婦跟新生兒免於恐懼跟死亡。她也是嫁個抗日份子,丈夫後來為了逃離日本人遠走中國,移情別戀跟她離婚。她在二戰期間去美國哈佛留學,也曾在戰時加拿大的日僑集中營擔任駐營醫師,在惡劣的環境下醫治幫助被囚的日僑。回台後,因二二八,為躲迫害而離開台灣。在八十歲的時候曾回台,把老年積蓄捐出來成立基金會,救助寡婦。

  • 台灣血液之母林媽利醫師,在台灣從事冷門的血液研究,研究出最適合亞洲人的血液作業方法,加入國際組織,讓台灣血液作業跟國際接軌。她在台灣建立捐血中心,宣傳「無償捐血」的概念,讓早年的賣血血牛漸漸絕跡,讓受傷生病的台灣人有血可以輸。她並從事DNA研究,溯源台灣人的血源,讓想知道自己這個人祖宗八代 DNA 痕跡的人,都可以透過馬偕血液中心找到自己除了族譜外的更深更長更廣的來源,讓每個願意的人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認同。

其實每個故事都很精彩,這五個是特別感動我的。寫到一半,我赫然發現,這五個,有四個是基督徒(只有洪鴦不是)。我看到信仰的力量,讓人超越微小的自己,為人群帶出新的盼望。

這五個,前三個是寡婦,後兩個經歷婚姻裡的痛苦而離婚 (之後也都有再婚)。我不禁在想:婚姻,對一個女人來說,到底意義是什麼呢? 對前兩位來說,先有美好的短短幾年婚姻,之後就是一個人要扶養孩子及撐起事業。對後三位來說,也許有過美好,但後來的痛苦恐怕更大。只是她們都超越了那個痛苦。

在這五位身上,都可以看到韌性,這是女人很特別的一種特質。在痛苦逆境中,為了自己、為了孩子、或一個更大的使命而撐下去往前走的力量。這樣的韌性,像水一樣,很柔,但也很有力。這就是女人的美麗。

我相信,女人是先做為一個人,而後才是女人。當女人可以好好地做一個人時,她就可以把自己內在靈魂的美麗,不同於男人的那種獨特美麗活出來。讓女人成為一個跟男人一樣的人,我覺得那樣很可惜。

女人的母性、韌性、柔情是很美的。這些力量可以讓我們的社會更美好。就像男人的父性、力量、鬥性是千百年來讓這個社會往前進的主要力量。如果這些不同的特色都可以一起發揮,我覺得會是很美的事。我一直相信,如果我們早點用母性的眼光來看我們的職場,(而不只是止於讓女人有跟男人一樣的權力),工作家庭兩難的議題應該早就凸顯,而彈性工作也會更早發生。

在兩性趨於平等的台灣,我相信下一個階段是兩性都可以用自己的視角與自己的方式來促進這個社會美好。「女性呼求要跟男性一樣」的需求會比上一個世代大幅減少,因為已經趨於平等了。

從女性的母性、韌性、柔情出發,我們會看到這個社會很多讓人不忍之處,很多需要我們用愛、用關懷、用行動去改變的地方:在職場、在家庭、在食農、在長照、在環保、在教育.....。我們用女性視角去謀求整個社會的進步,在一艘船上努力,讓女人跟男人都受益。

讓一個女人可以快樂地做一個人 (human being),她就會是一個快樂的女人。讓一個男人可以快樂地做一個人,他就會是一個快樂的男人。每個人對此的想像跟呈現方式都不同,但每一個人都快樂時,我們就看到了多元跟共融。

最後,要再次推薦這三本書。今天在發表會裡,我感受到很多的傳承跟祝福,這三本書就是。每個 40 歲以下的台灣女生可以活得這麼快樂跟覺得平等,是因為在過去三十幾年來,有這麼多的前輩投身婦女運動甚至達一輩子,用她們的青春與愛,在台灣民主轉型的年代,影響政黨與政府訂出了很多重要的政策。這些都是前輩們給我們這一代的資產(legacy)。包括這三本書都是資產。我們很有福氣。我們生活得很不知不覺,不太知道有這麼多寶貴資產。

那我們這一代,要留什麼給更年輕的一代呢? 前一代為我們種了一大片林子,我們要為下一代種什麼?

(by 得人創辦人 蔡淯鈴)



書籍購買:
博客來 

相關新聞連結:
公視民視上報

2019/3/6

女性重回職場大調查:結果發佈


女性重回職場大調查:
女性要重回職場,須及早開始專業更新及家庭安頓
企業善用育嬰留停職缺,可達到企業、員工、重回職場女性三贏

在台灣,30~54歲之間,約有50萬接受大專以上教育背景的女性未在職場。在三八婦女節前夕,得人資源整合有限公司發佈「女性重回職場大調查」結果,此線上調查對象涵蓋全台灣未在職場女性、在職女性、企業主管,樣本數2321份。盼望這個調查增進企業跟未在職場女性的彼此了解,促成更多女性重回職場。

調查顯示,約有81%的想要重回職場女性是在30~49歲年齡段:35~44歲占了53%,30~34歲及45~49歲共占28%。離開職場前的工作,專業非主管職占了近7成,但也有3成為主管。總數超過5成具有5~15年工作經驗。約5成的人離開職場的時間在5年以內。大多數選擇重回職場,也有約1/6的人選擇接案或自行創業。

她們當初離開職場的主要原因為照顧幼兒(40.6%)、懷孕(18.1%)、預備生育(18.3%)。想重回職場的前五大動機為:展現專業、自我成長與實現(64.2%)、想要經濟獨立(58.0%)、做有意義的事(45.8%)、未來退休規畫(39.5%)和擴大人際圈、離開同溫層(32.3%)。

談到重回職場,她們碰到的問題是:家庭支援系統不足(66.5%)、覺得專業不夠 (39.5%)、找工作的方向不清楚 (35.1%)、及自信不足 (33.8%)。她們最需要的資源及協助是:知道友善企業在哪裡(60.3%)、家庭安頓的資源(48.6%)和釐清未來工作發展方向(48.4%)。

調查中,約7成5的企業聘用過重回職場女性,約2成5的企業很少或沒有聘用過。企業主管表示,工作穩定度高(67%)、具備工作技能(56%)、具備工作責任感(56%),是他們對重回職場女性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曾聘用過重回職場女性的企業主管中,50% 認為她們能與不同年齡者共事;而未曾聘用過的主管中,只有18% 如此認為。「企業相不相信重回職場女性能與不同年齡者共事」,很可能是決定企業是否聘用重回職場女性的主要影響因素。

當員工申請育嬰留停時,6成左右的企業選擇把工作分配給其他同事分擔;33.9%的企業增聘短期性員工擔任職務代理人;也有14.8%的企業增聘新的正職員工。

得人資源整合有限公司創辦人蔡淯鈴對重回職場女性呼籲:重回職場需要及早做準備,建議先想清楚未來想投入的職涯方向、想投入的工作領域和性質,將會有更大動力來進行專業更新及家庭安頓的相關準備。

得人同時也對企業呼籲:在招募困難的今日,重回職場女性是值得企業善用的高品質人才庫。企業可以善用育嬰留停而產生的短期職缺,做為儲備人才庫,以重回職場女性作為短期職務代理人。若其表現良好,期滿有職缺時,順勢將其轉為正職,節省正職招募時間與心力。此舉可達到企業、申請育嬰留停者、重回職場者的三贏。

得人資源整合有限公司與台北市婦女館合辦一系列的專業女性重回職場公益講座,從2/26 ~ 4/30,每週二上午於台北市婦女館舉行。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上網報名或電洽:02-25586752。

未來得人亦將會發表進一步系列文章,就此調查的洞見進一步解析。

調查結果圖表 (點選圖片本身,可放大看高解析度圖片)

[重回職場女性篇]

30-~49歲占了8成


39歲以下 占了近8成





近7成非主管職,有3成具主管背景





工作背景多元,各種工作領域皆有中斷工作又重回的議題





超過7成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打破傳統二度就業婦女低技能的刻板印象


離開5年以內,約占1/2;   5~10年,約1/3;   超過10年,約1/6


懷孕育兒是關鍵議題,孩子0~3歲時是女性最易離開的階段



員工離開公司的原因,包括家庭因素與工作因素。企業需要讓員工得以兼顧家庭,才不會白白流失人才。









有需要外部支援,也有自身要努力的議題

















[企業篇]

聘用過的主管評價明顯較高。只要有開始,就會有機會。











2017/7/1

工作/家庭的兩難:不是只有0與1

只有 0 1 兩個選項,可能會讓人陷入困境。



台灣非黑即白的工作型態,讓很多人陷入困境。
「長工時、加班」:讓一些人因為沒辦法照顧到家庭,而覺得有罪惡感、疲累。
「長期全職在家」:讓一些人在考慮重回職場時,擔憂自己沒有辦法兼顧,而一再地把這件事往後延。

沒有最完美的時機

什麼時候是重回職場的最完美時機呢?其實,沒有最完美的時機。在我們的生活裡,總是會有新的事情冒出來:家裡的事、孩子學校的事、長輩的事。打消我們一度想重回職場的念頭。忙乎忙乎,又是一段時間過去了。

而一再往後延的結果,將會一再地延長妳職涯中斷的年數;中斷越久,就越沒自信,覺得自己離職場的環境越遠,讓跨出去的第一步顯得很艱難。

全職工作到全職在家」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從「全職在家到全職工作」也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那麼,有沒有這01中間的其他選項呢? 譬如說,0.3, 0.5, 0.7…? 有的。

找出 0 1 之間的選項

對於已經全職在家數年、要重回職場的朋友,做一個部分工作,是妳其中的一個選項。這可以降低妳找工作時的心理壓力:妳給自己的壓力、或是擔心老闆會給妳的壓力。從一週二、三天的工作開始做起:讓自己維持專業手感,持續地跟人溝通互動,讓妳的履歷不要中斷太久;當有一天,妳想轉換成全職工作時,就不會那麼困難。

對於已經全職工作數年、考慮要離開職場照顧家庭的朋友,做一個部分工作,也是妳其中一個選項。持續有一份工作,可以讓妳維持妳的專業自我認知」,可以讓妳有自信。這對妳未來有一天想要再重回職場時,會有很大的幫助。

部分工作機會來源

部分工作的機會來源:
  • 現有的人際網路 目前或過去的公司、從前共事過的同事、往來過的廠商、以前的同學。任何認識妳的人,都是可能的機會。也因為他們跟妳有實際的接觸經驗,了解妳的表現跟能力,會比較好談、或是為妳推薦。
  • 網路訊息 透過人力銀行或是社群媒體裡的校友社團,有時可能會有合適的機會。
  • 得人的人才媒合服務 若妳的專業領域在財務會計、業務行銷、人力資源、產品管理、法務法遵等,得人可能能夠推薦妳合適的工作機會。
  • 非營利組織的專業志工 若妳工作的目的在於維持專業手感,不以薪酬為首要考量,妳可以為認同的非營利組織做專業志工。譬如說,業務專業可以去做募款、行銷專業可以做行銷、技術專業可以提供相關技術服務等。

2017/5/10

換工作,是轉換「工作身分」,得慢慢醞釀。

對你來說,工作是什麼? 是專業活動? 是收入? 是職位? 是影響力? 是所屬企業以及一起工作的同事? 是所從事工作的意義? …… 是的,這些都是。

長期研究職涯發展的Hermina Ibarra (前哈佛商學院教授)說,上面這些點都是所謂的「工作身分(working identity)」的一部分。

我們這個人的工作身分:融合了我們的專業領域公司內外人際關係、以及我們的人生故事。我們這個人的工作身分,是構成了「我是誰?」的一大部分答案。

很多時候,「轉換工作身分」,意味著深入「探究自我」,甚至是「自我轉型」。對於在某一個工作領域已經有所成的人(例,專業經理人、在家媽媽…),要在幾週內做出大的改變是困難的。因為轉變的範圍包括了專業領域、公司內外人際,甚至我們的人生故事。

有的人,轉換工作的幅度較小,只是換到同產業裡的類似職位。也有的人,已經認知需要做更大的改變,也許要改變專業內容、甚至要改行。在這個科技跟社會快速變遷的時代,對工作多年已有一定基礎的專業人士來說,實在是需要可行的方法,才能減輕壓力。

Ibarra教授建議,在預備進行轉換的時候,要給自己充足的時間醞釀,不是貿然就換。這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候,很可能不是一站式的大轉換,而是配合自己的內在節奏及當下機會,一步一步往前。我們需要:(1)以各類實驗認識自己(2)發展新連結醞釀機會(3)重新發現自己、訴說自己的人生故事

而這些,都得要踏出去行動,而不是照我們往日傳統的「事先弄清楚自己真正想做什麼,然後再以這份認知來實施一套完善的策略」,這不是先想後做。因為,我們必須要透過測試現實及自我探索來認識自我:嘗試新活動、醞釀新連結、尋找新的效法對象、對身邊人重新訴說自己的故事….。在嘗試的過程中,就會對自己有感。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自我認知也會逐步改變。一開始的探索放在最直接、最表面的問題。後期的探索,你就會漸漸地提出更大的問題:我要怎麼才能讓人生圓滿? 我的人生有哪些層面需要調整?

如果一開頭就想處理這些較大的改變,可能會事倍功半。我們自己的既有想法跟擔憂、身邊人對我們的期待….都以細緻又深層的方式在影響著我們。在預備轉換的一開始,若想即刻”定義真正的自我”、找”對的工作”,可能反而會把議題弄得太難太複雜,而讓自己卡住無法前進。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做出比較深層的改變呢? 當我們看到那個改變實際上是什麼、它將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而不只是一個想換的衝動而已,我們才有能力決定要做這個改變。而要看到它,就得採取行動來往前嘗試與探索,不能只是先想後做。

延伸閱讀:別被錯誤職涯絆住了(哈佛商業評論)

2017/4/23

建立妳重返職場的「型」

女生們常說,「要有型」穿衣服要有型,走路要有型….,那麼,回職場的型是什麼樣呢?

喔,那是一份帶著自得的感覺。那股氣,會讓身邊的人感到舒服跟溫暖。

有一些步驟與訣竅,可以讓我們慢慢地把自己的那股「氣」養起來。

  • 對自己在家的這些年日懷抱著正面的感覺。(也許,我們並不總是感到如此。倘若我們自己對這段日子都覺得負面了,那跟我們互動的人也會很容易對此感到負面。所以,拿張紙,開始數算美好吧。

  • 跟自己說,我還是當初離開時的那個上班族的我 – 只是有點疏於練習。就像一個鋼琴家,很久沒彈了,一開始的音樂會有變調。就像一個運動員,沒有每天運動,身材也是會走樣。但是,那個彈琴的能力,那個跑跳的能力,是一直都在這個人的裡面的。需要的,只是重啟練習。

  • 要知道,同事朋友們對我們的印象是凍結在時間裡的 – 他們記得的,是我們當初在職場上時的樣子。當著我們試著跟前同事聯絡,告訴她們,自己想重回職場時,他們腦中浮現的,會是當初那個跟他們認真共事的那個人。

  • 當媽媽的這段日子,我新獲得了很多資產與能力:面對挫折、耐心溝通、時間管理、柔軟、彈性、復原、效率…..等。每天的生活,都是我的演練場。有本書說,專家的基礎是一萬個小時的練習。趕緊來算算看,自己已經累積了多少個專家的門檻了?

  • 說說自己當前狀況的好處。現在的人生階段很穩定,應該不會再請產假、育嬰假了,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動;自己可以是個長期穩定的好員工。

  • 不要害怕說或許在家裡,因著愛家人的緣故,我們不會跟家人說不。但現在出來工作是為了自己,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倘若,在面談時,談起來卡卡的、自己覺得不是很確定,那麼就不用勉強自己一定要去做。這次,要找一個喜歡的工作。

  • 別把人家的放在心上。如果我很想爭取一個特定的工作機會,這個管道不通,那就再試試別的管道吧。總是會有路的啊。台灣人最厲害的,不就是這樣打死不退的精神嗎如果真的都試過了,這間公司就是不通;那麼,就再去試試別的工作機會吧。

  • 我是自己的公關化妝師:我是最了解自己的那個人,我的人生、我的故事、我的經驗…..,我可以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來定位自己,來向別人介紹我自己。重點,不在別人怎麼定位我,而是我怎麼定位自己所以,我要好好地來想一想….

2017/4/16

重回職場,該怎麼寫履歷?


我們訪問了蠻多想重回職場的女性朋友:赫然發現,光是寫履歷,就會讓她們覺得卡住了。過去越是好學生、好員工、好經理人的,似乎越是如此。

為什麼呢? 因為求好心切。越想把履歷寫好,就越難以下手。主要癥結有兩個:一、不知怎麼處理職涯中斷那一段時間。二、事隔多年,一時之間,有些時間細節也不很確定。

不需要一份完美的履歷
對於重回職場的人,首先要知道的是:妳不需要一份寫得完美的履歷,但妳需要一份能介紹自己的文件。

在妳年輕時,認識的人不多,妳得依靠履歷來取得面談的機會,那時,妳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把履歷寫得好。但是現在已經不同了。雖然妳離開職場已經有幾年了,但妳有朋友、同事、同學….等各種人脈(,或是像得人這種能為妳積極向用人主管推薦的媒合者)。在這個階段,有很多情境會是:妳透過中間人幫妳穿針引線,依靠他們的口頭推薦,為妳取得一個面談的機會;而履歷,只是一個讓人認識妳的工具。

妳得給中間人一份文件,他們才能為妳傳達。妳的重點,是讓中間人完整認識妳,以致於他們能推薦到位;再其次,才是履歷。所以,妳不需要在履歷這件事上給自己過多壓力,先求有即可;當遇到特定職缺時,再來進一步客制。

履歷從個人簡介開始
在個人基本聯絡資料之後,用一段個人簡介來介紹妳自己。可以是條列式,也可以是段落式。妳介紹自己的背景:多少年的經驗,在什麼產業、什麼公司,有什麼重要技能、曾有什麼重要成就。妳可以提及,因為家庭緣故,妳有X年的中斷,現在欲重回職場。倘若在中斷期間,妳有其他的專業志工、社團服務….等經歷,也可以帶到,但切入點應該是跟妳的技能有關。

這段簡介不用太長,約3~4點,或是160~250個字即可。這段的目的是,讓讀者能在30~60秒內,抓到關於妳的重點,對妳產生一幅圖像。

從個人簡介開始,而非工作經歷,可以讓讀者對妳的認識始於妳期待的方式,而非一個停在數年前的公司名稱。

工作經歷描述,技能是重點
接下來,當妳在撰寫過去的工作經歷時,重點是讓人知道:妳有什麼技能,妳有能力處理當下這個職缺需要的內容。妳可以先讀幾份欲申請的相關職缺說明,抓出它們所需要的關鍵技能字眼;若妳具備這些技能,在過去的工作裡曾使用過,那麼就在描述過往工作經驗時,特別強調它們。一段工作經歷,寫1~4個點即可。

關於從前工作經歷的起訖時間,若妳不記得了,可以跟勞保局查詢自己的投保紀錄,就可以找到。

妳在職涯中斷期間,所做的各類專案、志工、自由接案、自我進修….等活動,只要跟妳的專業能力有關,不論多小,也都可以在工作經歷欄裡一併列出。那會讓讀者知道,妳有在持續使用這些技能,妳並未冷下來,而是暖暖的。(順道一提:在回職場之前,倘若妳對為非營利組織做專業志工有興趣,歡迎與得人聯絡;我們很樂意為妳推介機會。)

履歷的架構
我們建議資訊順序如下:(不用寫一個”履歷表”之類的標題,以妳的姓名為標題) 姓名、聯絡方式、個人簡介、工作經歷、教育、(證照)(語言)(興趣).等。我們不建議人「藏」她的職涯中斷,而是用一種比較正面的方式來坦然溝通。因為,讀者總是會發現的,自己正面解釋此事,對建立雙方信任有幫助。

另外,若是妳中斷的時間很長(譬如說,十年以上),而妳過去的學歷、證照會有加分,那也可以把學歷跟證照放在工作經歷之前。

履歷的長度
一到兩頁就可以了,盡量在600~1200字以內。

檢查履歷
自己寫完之後,最好請一到三個朋友幫妳讀個幾次,看字句是否通順、有沒有錯字?

客制化履歷
若是妳想申請特定的工作,可以根據妳對該職缺的了解,在妳的個人簡介及工作經歷描述上進一步著墨,凸顯妳的相關技能。

(歡迎加入女性重回職場粉絲頁,獲知更多資訊)


2017/4/12

想回職場的第一步,重建自信心

在台灣,我們的自我感覺良好,往往來自外在的讚譽跟成就:小時候,考試考很好、老師給讚美、爸媽給獎品。高中大學階段,就是唸好的學校。出社會之後,就是好公司、好職位、好薪水,老闆的肯定、同事們的欣賞、客戶或是往來廠商的好關係….等。

這造成了一個狀況,當我們遠離了那些給我們肯定的環境之後,就可能很容易找不到自我認同,漸漸地失去了自信。

但是,這怎麼能夠跟人說呢? 光跟自己討論這件事,都很難。最近,我們有個同事,在金融業著名的公司做了十來年,為了種種原因而決心離開,但卻在離職一個月之後,頓時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不是。她開始徬徨,有股想要隨便找個公司就去做的衝動。

前陣子,我們跟一位女性人才互動,她之前在金融業是高階主管,因為家庭需要而離開職場數年。當她最近在談新的工作、預備回職場時,也是有著許多忐忑,我們陪她一起走過這一段。

自信這件事,真的跟離開職場多久沒關係:一個月跟十年,狀況是類似的。坦白說,不論歐美跟台灣,女性都相對比較沒自信,需要進一步發展的;在職與否,都會經歷這個挑戰。看待這件事的起步是,接受「自己沒自信」是可被理解的,再來慢慢建立自信。這是一個好的契機,促使我們更深地認識自己,學會更珍惜自己;在往後的人生裡,都用得到。

在考慮是否重回職場時,妳可以做些事情,來一步步建立自信。

* 想起我是誰。找一天,翻翻櫃子,把以前上班時的衣服跟化妝品找出來,穿上裝扮好,看看鏡子裡的自己。跟以前的同事朋友們聊聊,談一下自己以前做過的事、他們眼中的妳。讓以前的妳來鼓勵現在的妳。

* 學習新的知識跟技能。人在學東西的時候,會感受到自己的智力與存在;「學習」的本身就是一種激勵。妳可以透過網路課程,或是一些小班制的外部課程學東西。跟電腦或科技有關的技能,妳可以透過政府的免費課程,慢慢去學習最新的東西。

* 請別人給妳回饋,讓妳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可以進步? 從前在職場上時,同事跟客戶會給妳正面回饋;但在家的生活,因為妳把事情安頓得很好,身邊的人有時會忘記給妳讚美跟回饋。從日常生活開始,請身邊的人給妳各方面的回饋,妳就會感覺自己在進步中。

* 表現得有自信。有時候,我們的感受與感覺是受我們的動作影響。所以,讓自己跟人互動時,不論心裡感受如何,都先顯得有自信的樣子;妳的動作就會影響妳的感受。

* 花時間跟會激勵我們的人在一起、花時間讀給我們正面思維的文章。不要多花時間去在乎唱衰我們的人。

* 做專業度高的志工。譬如說,為非營利組織做會計、募款(業務)、行銷、專業諮詢……;妳可以為自己的專業暖身,也再次感受到自己的專業價值,並且與人連結、豐富妳的履歷。倘若妳對做專業志工有興趣,可以跟我們聯絡;我們很樂意為妳推介。

這不難的。我們一起加油,試看看


(歡迎加入女性重回職場粉絲頁,獲知更多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