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EXIBLE JOBS

企業得人 ‧ 人得幸福

2016/11/8

返回文章列表

仁慈與生產力並非對立:我們可以別對自己太冷酷

本文登載於關鍵評論網



工作的本質已經改變

現代社會的運作,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為了要出頭天,每個人都得讓自己成為強者。自工業革命以來,我們開始把工廠概念帶入職場,人像機器般地工作,越長的工時,等於越高的生產力。人們對待自己的方式,其實蠻冷酷的,為了產能跟績效,把自己逼到極點。




但是,過去三十年來,隨着科技發展,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我們的工作內容已經不再單調機械化,而是非常複雜:面對一個個的專案或客戶,得費心思、得絞腦汁、得有創意,甚至得有靈魂。人跟人之間需要大量的言語溝通、互相理解,才能有成果。工作不僅只是費時費力,更是費心。工作不是靠自己,而是靠團隊。誰說種瓜就一定可以得瓜?工作壓力比上個世代大很多。工作的本質已然改變。

生產力不是來自於工時,而是團隊合力

生產力的關鍵不再是工時投入,而是個人的經驗、知識、資訊、創意、執行力.....的反映,而是團隊各成員表現的總和。並且,因為最終成果得靠團隊合作,所以,組織中的溝通摩擦成本不可忽視。即便是個別明星球員組在一起,不一定是最強的團隊。人跟人之間有好的溝通、聽得懂彼此的話,能互相信任,就能把團隊戰力提升到最高。

因為這樣,近年來,在歐美,各種彈性工作措施風行,政府、企業努力地照顧員工的心,讓他們能夠擁有 "工作/生活"平衡:讓家人朋友的愛、讓生活中的快樂成為員工工作的動力來源。照顧好每個員工的心,讓他們在身心最佳狀態,個人有好的表現,團隊成員之間有好的連結,就能有好的產品、好的服務、好的生意成果。

這是當今的西方管理顯學:員工幸福,提升生產力。

正視台灣產業困境,從深層文化開始

在台灣的我們,其實絕大多數從小都是被對自己冷酷、弱肉強食、完美主義養大的:因為我們相信,要夠強夠努力才能成功。當考90分的時候,就覺得考了-10分,為了-10分而糾結。在社會上,我們把「犧牲家庭、成就工作」視為基本要求。我們對自己不夠愛惜,所以無法愛惜別人。也因為自己沒有被足夠體諒,所以無法體諒別人。某些老闆們若不夠愛惜自己的家庭,他們就很難去愛惜員工的家庭。這是一個深層文化的問題。台灣社會很方便、服務很好:但當服務好得比其他國家都好太多,那就是對自己人生跟別人人生的冷酷換來的。

這幾年來,我們看到追求高效率的 cost down 無法給這一代跟下一代未來,產業界開始大談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渴望創新、渴望作出感動人心的產品。很重要的是,設計思維來自對客戶的同理與關懷。一個先能愛自己的人,才有力量去愛別人。當日常生活裡的愛與溫暖多到了一個當量,當我們的心靈有空間去傾聽自己跟別人的深層需要,我們的產品就會有人性關懷、有設計思維。否則,設計思維很難走得深,會侷限在功能面的改善,而不是真正創新的突破。那些我們所傾羨的創新、靈魂、高附加價值產品,還是只有歐美做得出來:因為我們的心靈不夠強大,我們對己對人的愛不夠多。

我們需要揚棄那些 「工時 = 生產力」、「低成本 = 有競爭力」、「犧牲家庭 = 優秀員工」的信念。那些不會帶我們跟我們的下一代上天堂。那只會把我們拖進無止盡的價格競爭,永遠翻不了身。

台灣需要以仁慈彼此對待的新文化

我們需要新的文化,一個能調和當代工作性質的新文化,讓人可以仁慈對待自己、對待別人的新文化。我們可以停下來看看:哪些方便是絕對必須?哪些方便是不一定需要的?

在臉書上,已經越來越多人開始在反省:那麼多的24小時商店是必須的嗎?颱風天商場營業是必須的嗎?在餐廳裡,用餐顧客應該要如何地期待服務人員才是合理的?這是一股風潮,我們看到每個方便的背後都是人的汗水,我們在思考將心比心。

這樣的反省隱藏著,一股我們想要好好對待人、想要自己被好好對待的渴望。我們的辦公室裡,正期待一股改變,希望那股因為科技發達而無止境的工作時間可以被好好處理,希望可以好好工作、好好休息,希望客戶-供應商、希望上司-下屬、希望同事-同事之間,可以彼此體諒,友善對待。

一個仁慈的環境,可以把我們帶離效率競爭(do the things right),有空間從更高的層次去尋求做對的事 (do the right things),有空間去尋求更高的附加價值,帶出創意、帶出和諧的團隊關係:把生產力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彈性工作是仁慈新文化的實踐,它提升了生產力

彈性工作(Flexible Work Arrangements, FWA)是導入一個新的文化:我看見你的需要,我們尊重彼此的需要 ; 我們都是人、不是機器。在歐美,彈性工作是讓工作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家庭需要,跟公司主管討論出合適的工作時間、工作地點的工作方式:個別化、書面約定、仁慈、創新。

多個研究實證證明,導入彈性工作的企業,獲得顯著提升的生產力。從西歐、北歐各國、美國、英國、澳洲政府,到個別大、中、小、微型企業,不分公私部門,紛紛提供彈性工作的選項,以回應當代生活的需要。

在台灣的我們,需要更多的行動,來改變我們的職場文化。當我們在追求跟國際接軌、號稱國際級競爭時,我們需要更深地去看,他們是如何創造生產力、他們的文化是什麼? 我們沒辦法用自己的馬車跟別人的汽車對打:在知識經濟的社會裡,生產力跟仁慈並非對立,而是高度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