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下一個十年、二十年,台灣社會要永續發展、產業界要永續發展,那麼我們的職場型態應該如何? 我們能否接受同一個辦公室裡,員工們有不同的工作型態? 我們能否接受,一個人的職涯各段中有著不同的工作型態?
工作影響你我人生甚鉅
我今年三十六歲,在科技業任職十幾年。在過去十年間,我見證身旁同事、同學們陸續結婚。當中有很多人,在掙扎要不要生孩子,因為怕沒辦法好好養。也有好些人,懷孕困難,一再流產,到了不離職或留停,就生不出孩子的地步。比較年長已經有孩子的朋友,在為安親班或教養掙扎著,大家都有各自的痛苦。
在這同時,我也目睹一些有勇氣辭職回家帶孩子的朋友,縱使高學歷經驗足,縱使願意降格以求,也找不到讓他們可以四點下班接孩子的工作。因著沒工作,而日漸消沉、對自己沒有信心。讓人很心疼。在此同時,我們看到了更多種的彈性需要:年長一點的,有照顧年邁父母的需要。在科技狂潮下,很多人有專業進修再充電的需要,以遠離中年失業的恐懼。單身的,也有好好疼惜自己、追求生活圓滿的需要。
彈性工作提供更多選項
由於這樣的痛苦故事太多,讓人開始追問,全世界都有工作跟人生平衡的問題,那麼,歐美先進國家是怎麼處理的這件事呢? 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學習效法的呢? 答案是,彈性工作 (Flexible Work Arrangements,FWA)。
彈性工作(FWA,絕對不是有爭議的變形工時/彈性工時,截然不同) 在歐美發展多年,是以讓人有工作及人生的平衡為目標的工作型態:以個人需求為出發點,有包括短工時工作(reduced hours, part-time,工作量未滿100%的工作)、時間彈性 (flexitime,早點上班、早點下班),以及地點彈性(remote working, telecommuting,全部或部分在家上班)的各種衍生選項。
在英國及澳洲,政府立法讓年資半年或一年以上的員工有依需要向雇主請求各種彈性工作的權利,雇主有予以批准或拒絕的空間。根據已開發國家組織OECD的報告,所有會員國平均有85%的公司提供彈性工作的選項給某些員工兼顧家庭:前段班的德國超過90%以上,最差的土耳其是50%以上的公司。不只在企業端,公部門,最具影響力的美國政府已經有SOP給公務員更多彈性選項。把鏡頭拉回亞洲,兩個月前(2016/8/1起),日本Toyota全球總部開始有超過1/3以上的員工在家上班,讓員工照顧家庭,讓公司得以留住人才。多元的職場,是一個趨勢。因為,這是人真實的需要。
企業與員工可以雙贏
為什麼歐美企業願意支持彈性工作呢? 因為,那是以「生產力導向」取代工時主義的實用思維。一個有彈性工作的企業,開會、做事更有效率,也需要有一套好的績效管理系統來維持運作。美國MIT史隆管理學院、波士頓大學、英國倫敦商學院都有企業研究報告來說明生產力提高。日本Toyota今年六月對外表示,讓公司把在家上班適用對象從有一開始的有育兒需求員工,大規模擴張到所有(年資五年以上)的員工,考量也是因為生產力提升。企業對員工好,員工要把工作做好。有形的是制度,無形的是文化。
在台灣產業界,很多好企業淹沒在人力銀行裡,縱使願意對員工好,也不為求職者所知。也有很多企業又需要專業人才、又想降低成本,在兩難間掙扎。彈性工作給了企業新的機會:讓企業可以用友善環境來吸引優秀人才,也讓許多被迫回家帶小孩的人才仍然可以在職場上貢獻。彈性是免費的福利,對員工意義重大;企業妥善運用,還可以進一步降低營運成本(例如,招募成本、員工流動成本、辦公室租金成本…)。彈性選項讓中小企業能在有限預算內,聘用到成長所需的專業人才,做妥善的資源配置。對企業運作來說,由於個別工作性質,彈性工作無法全然取代全時工作;然而,多元的人員架構,可以給企業更大的發展空間來提升生產力、降低各種成本。而這些人事制度,就是歐美公司競爭力的一大來源:荷蘭跟瑞士,台灣最羨慕的兩個小國,有許多一流的國際大企業;在他們國家,做彈性工作的人口遠比非彈性工作的人口更多。這是企業跟工作者的雙贏。
工作,可以是一份禮物,而不該只是犧牲。你我都知道,上一代犧牲一切拚搏的價值觀在這一代應該有所改變了;但在台灣社會,沒有人知道這個改變應該如何開始? 怎樣發生?
你我一起來讓台灣的家長們有更多下午四點離開辦公室的工作選項。讓孩子們有人陪他們吃晚餐,讓孩子們覺得被愛、不孤單。讓父母們覺得自己的努力工作是有意義的。讓學校的老師們不要被延得更晚的課後輔導消磨掉了熱忱跟專業。在少子化的時代,這些孩子是台灣的未來啊。今天好好愛他們,二、三十年後的台灣才會有競爭力。你我老了要靠誰養呢? 我們的政府啊,僵固有限的工作選項,吞吃的是台灣的今日與未來! 政府可以從政策面引導,獎勵願意試行的大中小企業,帶動產業風氣;可以進一步完善法規,更深地保障彈性工作者與企業間的權利義務關係,讓兩造更有安全感;可以修改過時行政規定,鬆綁就業服務產業,導引多元的人力市場產生。。
職場環境多元發展
台灣社會相信多元的價值觀,不同的聲音、不同的需要應該被包容,每個人都有他的尊嚴:從政治到社會議題,這個氛圍已經形成。但在職場上,台灣社會還未形成一個這樣多元的環境,可以接納彼此不同的需要,讓不同的工作型態存在。我們想站出來鼓吹,讓更多人一起來思考,面對下一個十年、二十年,台灣社會要永續發展、產業界要永續發展,那麼職場型態應該如何? 就像投資要有組合配置,你我能否接受同一個辦公室裡,員工們有不同的工作型態? 有全時員工,也有彈性員工。你我能否接受,一個人職涯各段中有著不同的工作型態?
彈性工作的成長,需要整個社會的友善態度:走出單一價值,對多元價值觀的接納。在企業端,主管能否接受一個辦公室裡有不同的工作型態,用「績效」而非「員工在辦公室時間長短」來衡量員工的好壞? 能否接受用彈性跟同理,而非依賴薪酬或頭銜來激勵員工? (前者看不到,比較困難;後者看得到,比較容易。) 在工作者端,當人有不同選項時,他/她是否能得到相關支持,去做出自己相信、但不一定合乎主流價值的選擇呢? 當意願形成之後,還需要一個多元的人力市場來連結雙方,讓他們找得到彼此。
在過去幾年,大家看到台灣社會的公民力量,許多人默默地投入努力耕耘、加上社會各界的支持,讓改變在各領域發生。在今日,我們呼喊,更多人一起來思考,把改變帶到辦公室,把更多工作選項開出來,讓工作者有更圓滿的人生,讓企業在提升競爭力的同時也要給員工幸福。